农村婚礼布置布幔用法?

yyzn|

一、农村婚礼布置布幔用法?

作为婚礼纱幔的主流颜色之一,玫瑰红色也是非常常用的。在使用这种颜色的婚礼纱幔作为背景色时。可以搭配鲜花和气球作为装饰品,从而能够彰显舞台的艺术气息。然后再搭配大红色的地毯,也能够使整个婚礼现场的布置看起来更加喜庆,更加浪漫。

婚礼纱幔分哪些主流颜色?简单来说,婚礼纱幔的主流颜色为粉色、紫色和玫瑰红色。新人在选择婚礼纱幔颜色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所选择的颜色,一定要与婚礼现场的风格尽可能的协调,尤其是在确定的婚礼风格之后,更需要在挑选的时候多加注意,否则就会显得格格不入。另外在选择的时候还应当考虑到拍摄效果,不适宜选择太亮的颜色,因为太亮的颜色会把人的脸部衬得比较暗淡,所以这两点一定要多加注意。

白色其实有的时候也是很适合婚礼的,不过在布置纱幔的时候,不能布置太多哦,适当的就好了,毕竟是婚礼现场,不是其他的什么地方,另外,在布置红色的纱幔的时候,灯光也要选择好,不然营造的氛围就是不一样的了。

二、剧院风婚礼布幔怎么拉?

首先这个叫布幔伸缩杆,这个分为横杆和竖杆和底座,先用架子固定住,然后把布幔挂上去就可以啦,一般一个伸缩横杆是最大是三米左右,所以根据现场长度不同组装,另外可以先把布幔像挂窗帘一下固定在横杆上,再组装到竖杆上面,布幔的挂法都是一样滴,里面聊背景幔,外面叫造型布幔,挂法最好都是先套上再固定。

剧场风婚礼布幔拉法如下:

首先搭建一个大行架,将两个布曼分别从行家中间开始系起来,在顶端系上,一个拉锁绳,行架的尾端准备一个滑轮,将绳子套在滑轮上,这样在两端同时拉动绳索,依靠滑轮的力量就可以拉开布幔

三、“新妇入青庐”中的“新妇”为什么要在“青庐”中举行婚礼呢

青布搭成的纤如帐篷,是举行婚礼的地方。东汉至唐有源竖尺此风俗。北方一带,拜堂有在“青庐”中举行的。所谓“青庐”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“吉地”,露天设一帐幕,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.

《玉台新咏・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其日牛马嘶,新妇入青庐。”

唐 段成式 《酉阳杂俎・礼异》:“ 北朝 婚礼,青雹高布幔为屋,在门内外,谓之青庐,於此交拜。”

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・神女》:“公子辞而出,曰:‘明夜七月初九,新月钩辰,天孙有少女下嫁,吉期也,可备青庐。’”

四、婚礼习俗都是怎么来的?

从古至今婚姻的习俗

古代成婚的年龄,各朝代并不相同。春秋时期,男子20加冠,女子16及笄,即可结婚;又谓“男30而娶,女20而嫁”,是为不失时。《汉书・惠帝纪》中就明文记载:“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,五算。”“五算”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。其实,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,宋代曾有“凡男年15,女年13,并听婚嫁”的规定。《后汉书・班昭传》中陪历滚就记载:班昭“年十有四,执箕帚于曹氏”。《汉书・上官皇后传》中甚至有“月余遂立为皇后,年甫六岁”的记载。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。

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,均在夜间。《仪礼・士昏礼》谓:“昏礼下达。”郑玄注曰:“士娶妻之礼,以昏为期,因而名焉。阳往而阴来,日入三商为昏。”并且,“主人爵弁、 裳、缁 ,从者毕玄端,乘墨车,从车二乘,执烛前马”。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,车马也用黑芦余色。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、穿红色服饰的婚俗,迥然不同。自唐代开始,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。据唐・段成式的《酉阳杂俎》记载:“礼,婚礼必用昏,以其阳往而阴来也。今行礼于晓。”晓即拂晓。此后相沿至今。

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。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:“惠子出,白圭告人曰:‘人有新娶妇者,妇至,宜安矜烟视媚行。’”所谓“安矜烂森烟视媚行”,尚秉和注曰:“安矜烟视媚行,形容新妇之状态,可谓入微矣。然可意会,难以言诠。安者,从容;矜者,谨慎;烟视者,眼波流动不直睨;媚行者,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。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,反是则失身份。”

汉代结婚时,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,用以举行交拜之礼。《世说新语・假谲》篇记载:“魏武少时,尝与袁绍好为游侠。观人新婚,因潜入主人园中,夜叫呼云:‘有偷儿贼!’青庐中人皆出观。魏武乃入,抽刃劫新妇。”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,一直沿续到清代,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》中就多处提到。

又据史料记载,两汉之际,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。据《汉书・宣帝纪》记载:“五凤二年诏曰:‘夫婚姻之礼,人伦之大者也。酒食之会,所以行礼乐也。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,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,由是废乡党之礼,令民无所乐,非所以导民也。”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,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。又据《汉书・袁隗妻传》记载:袁隗与妻子进入洞房后,夫妻俩在说悄悄话:

隗又曰:“弟先兄举,世以为笑。令处姊未适,先行可乎?”对曰:“妾姊高行殊邈,未遭良匹,不似鄙薄,苟然而已。”又问曰:“南郡君学穷道奥,文为词宗,而所在之职,辄以货财为损,何邪?”对曰:“孔子大圣,不免武叔之毁;子路至贤,犹有伯寮之 。家君获此,固其宜耳。”隗默然不能屈。帐外听者为惭。

可证汉代已有听房的习俗。

另外,古代婚俗中与后世不同的一个习俗是:古代妇女都不忌讳再嫁,并且从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。据《礼・檀弓》记载: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,“其妻嫁于卫”又载:“子思之母死于卫,赴于子思,子思哭于庙。门人至曰:‘庶氏之母死,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?’子思曰:‘吾过矣!吾过矣!’乃哭于他室。”可见,圣人后代的子妇也不免于再嫁。而魏晋、唐宋时名门之女再嫁之事,也屡见不鲜。《三国志・吴志・步夫人传》中记载:步夫人“生二女,长曰鲁班,字大虎,前配周瑜子循,后配全琮;少曰鲁育,字小虎,前配朱据,后配刘纂。”尚秉和《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》引《随园随笔》谓:“唐时公主再嫁者二十三,三嫁者四。”并且,当时不论是前夫见到后夫,或是后夫见到前夫,均不用回避。宋代诗人陆游与前妻唐婉离婚后,有一次游沈园,巧遇唐婉及其后夫赵士程,唐、赵还将酒菜送给陆游,结果感动得陆游当场在墙上写了一篇《钗头凤》词。(事见《癸辛杂识》)可见,唐宋时妇女改嫁还是很正常的事情。直到明清时期,妇女改嫁方为礼教所不容,因此有了守节、牌坊之说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