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传统婚礼是怎样的?

yyzn|

完婚之后,喜事并不算办完,此后4个月内不得参与他人的红白事活动。同时也忌家庭内的喜事“相冲”。一年之内家中不能有两个喜事,如儿女之中有两个嫁娶,或一个嫁娶一个生育;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设法再增加一个喜事,俗称“三打散”,就没有忌讳了。 (老梁今年主持了多家回门宴席,我每次都要先用“青铜神耳”(大铜锣)响一响场子,其主要用意就是怕有其他新人给“冲”了场子,其中是有很深文化内涵的,很多人认为我是在搞“噱头”其实那是外行。在我看来,中国新人结婚可以用西式婚礼模式,回门宴席,绝对得采用中式模式,因为外国人没有回门之说,我反对把回门宴搞成西式模式。中国人结婚就得有点中国味道,这是我一直坚守的主持理念。

清代,漳州旧俗,合卺后“越日父母持汤饼房,三日而后庙见,见毕旋马,乃执妇事”。后来婚后的礼俗逐渐有所变化。

1.出 厅

新婚的第二天,新娘在鸡鸣时就要出洞房,盥洗修容,准备正式参与婆家的家庭生活。

新娘先要煎四果汤,或者以桂圆干或蜜金枣沏成甜茶,准备“拜茶”。待到全宅的上辈上堂,新妇便到厅堂祭祀祖先和神明,然后端甜茶敬奉尊长,并把自娘家带来的鞋子敬献给公婆,随后公婆引新娘与全家大小见面。拜茶即古代“庙见”之遗礼,长辈接受新妇拜奉甜茶时要在茶盘内压上红包。拜茶所得的红包钱照例尽归新娘私有。

拜茶后新娘由送嫁姆陪同下厨初掌炊事。新娘要下厨做第一次饭菜,显示自己的身手;此外还要喂猪、饲鸡、舂米,显示自己的勤快。后者有时只是象征性的,新娘只舂几下米,撒一把谷子,搅一下泔水缸。

新娘每做一件事或做一个动作,送嫁姆就要在旁边唱一句针对这种家务事的吉利话。如新娘搅泔水缸时要说:“搅潘(泔水)搅会浮,饲猪恰大牛(比牛还大)。”

2.探 房

迎娶的第三天,新娘的弟弟要坐轿到姐夫家探望,俗称“舅子探房”,是古代“餪女”的遗俗。

舅子带糖、饼、香粉、抹头发的茶籽油和一篮鲜花或纸制石榴花,径直走进新房,将礼物放在床上,并邀请姐姐回娘家作客。婆家应设宴隆重招待阿舅。

3.归 宁

完婚后过一定时间新娘要“回门”(回娘家),俗称“做客”。新婿有时应陪同前往,俗称“回礼”。送嫁姆也同时伴新娘回门,至此完成她的任务。

迎娶后的第四天(有的地方是第七天)新娘首次归宁,俗称“做头摆(次)客”,客家人则称“转朝”。依礼新婿要陪同并备香烛、礼炮、礼饼、猪脚等礼物。上路时如有小舅子同行,则舅爷轿在前,新夫妇在后。若步行则新郎要跟在新娘后面,俗称“趁(跟随)某(妻)吃”。

关于中国婚庆传统礼俗还有很多,我这几年一直在挖掘这方面的传统婚庆礼俗,力争身体力行,在征得新人的允许前提下,运用到中国人的婚庆典礼仪式上。打着铜锣主持婚礼开场的我喜葫芦是中国当代婚庆第一人,这个有诸多的全国知名婚庆人可以给我作证。
我现在正在继承中国古老的传统婚庆基础上,大胆摸索出一套“喜葫芦版本”的回门宴主持流程,彻底粉碎那些认为回门宴不用主持人也行的“外行”婚庆理念。很多婚庆人也认为主持个回门宴很简单,没啥成就感,这种认识是错误的,真正的回门宴席主持起来比正式婚礼要繁琐的多,只是很多人不太熟悉其中的真正内涵而已,在我看来,中国传统的回门宴席主持起来比婚礼要麻烦的多,能主持婚礼的人并不一定能主持好一场回门宴席,我今年主持了6场回门宴席,场场效果出奇的好,很多人都没想到一个回门宴能让我搞出这么多“道道”来,其实我主持的回门宴里的每一个流程,都是有“根”的,都能进过民俗专家分析和推敲的,并非我胡乱主持。我现在婚庆行业里真正的“级别”就是个中国文联下属的一个中国婚庆专业委员会的正式委员,(相当于一个民间婚庆文艺家协会婚庆专家)证件齐全,手续合法,在相关的国家正式专业机构是能茶到的。证件是在人们大会堂由民盟的领导人亲身签发的,这回我可真没忽悠,都是真的。
前几天我就遇到一个比较闹心的事,还没等我把回门宴席的流程讲述完整,“好事者”乱打岔,这也不行,那也不中,这规矩,那道道,俨然他是专家,当着我的面就说;“回门宴席就根本用不着主持,找个人说说就行”,要不是为了影响婚庆公司生意,我真想冲他大吼一声:“你懂个屁!”。最后我还是强作欢颜,把这个事给化解了过去,都以为我们搞礼仪的人到处都受人尊重,其实我这一段时间啥事都遇到过,要想锻炼成一名真正的婚庆礼仪人,有的时候真的是感觉很难。这年头想成点啥事都没有一帆风顺的,都不容易,这就是我现在此时此刻最大的感慨。

0条大神的评论

发表评论

相关文章